端午不忘廉滋养
——部分内容摘自中纪委监察网
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,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具备一种开明与包容的基本品格。从古代一些清官廉吏所著诗词中,可以看出他们重民生而知根本、畏法度而能自律、明廉耻而守气节、崇节俭而重情操,知恩惠而思报国。他们或为表白心迹志向,或为警示自身慎独,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,充满正气的诗词。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佳节里,公司纪委特别节选白居易等古代清官廉吏诗词,共同感怀传统廉政文化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。
三年为刺史
唐.白居易
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蘖。
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
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
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,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,卸任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。一天,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: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几块天竺石走,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?山石虽不值钱,但取之如同贪污,玷污了名声。于是写下此首自责诗。这种可贵的自责精神,“慎微”的律己态度,令我们后人肃然起敬。
书端州郡斋壁
北宋.包拯
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
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
仓充鼠雀喜,草尽兔狐愁。
史册有遗训,毋贻来者羞。
整首诗充分地体现了包拯清廉、正直、忠心报国、为民造福、无愧于后人的执政理念。包拯作为一个封建官吏,他始终相信,一个清官,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,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而其中主要的是,你不论是做官还是为民,都要把握基本的原则,就是要正直,不要有邪恶之心,为人光明磊落。
入京
明.于谦
绢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
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
于谦在河南、山西巡抚任上,进京公干。按当时的规矩,作为朝廷的命臣,封疆大吏进京自然要给有关的上司直至皇帝行贿送礼。而若为京官出行巡视,回来后也应该有所表示,不是白花花的银子,也得弄点当地的土特产什么的,这些都是惯例。然而,于谦是个清正廉明的官吏,他才不会行贿送礼。他的同僚劝他说:“你虽然不献金宝、攀求权贵,也应该带一些地方上的土特产如线香、蘑菇、手帕等物,送点人情呀!”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:“我带有两袖清风!”并作此诗以表心声。
禁止馈送檄
清.张伯行
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
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
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
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,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,特地撰写了一篇《禁止馈送檄》,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。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,不敢自讨没趣,便悄然离去。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,广为传诵,被人们誉为为政清廉的“金绳铁矩”。这篇《禁止馈送檄》,全文仅56字,共用了8个“一”字,申述了关心人民疾苦、注重个人名节、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:“一丝一粒”虽小,却牵涉我的名节;“一厘一毫”虽微,却都是民脂民膏。对百姓宽待一分,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赐就不止一分;向百姓多索取一文,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。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。